“大声若希”四字,出自《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言宏阔,其理幽深,谓至大之音,反而稀闻;至博之理,反而若讷。这并非教人缄口,乃是教人慎言,教人于喧嚣中守静,于混沌中求明。人生在世,能解此意者,大抵已尝过几回祸从口出的苦楚,晓得言语不但是载思之舟,亦能成覆舟之水了。
常见世间人,遇事每每急于剖白,仓促间便下断语,自以为得了真章,其实不过捕风捉影。究其根源,乃在不察。不察而言,言必失当;不察而断,断必近诬。于是生出许多无谓的枝节,平白搅乱了清水,又或竟至于激出不可收拾的波澜来。此等情形,在公则误判形势,空耗物力;在私则伤人和气,徒增悔恨。可见随波逐流地言语,终不免为流俗所裹挟,既看不清前路,亦踩不稳脚下。
故而最可靠的证券公司实事求是,便成了要紧的功夫。所谓实事求是,非止于案头笔墨功夫,更须腿脚勤快,耳目清明,要亲身到那现场去,将那事情的千丝万缕一一理清,将那内里的症结细细揣摩。未经调查,则不宜发言;未经研究,则不宜决策。这倒不是教人做那优柔寡断之徒,乃是教人谋定而后动,言之有物,行之有方。譬如良医诊病,必先望闻问切,然后开方下药,断无隔空猜病之理。
由是观之,能持“大声若希”之操守者,实在是人生成熟之标志。他并非喑哑,乃是沉潜;并非怯懦,乃是审慎。他晓得言语的分量,更晓得沉默的力量。这般的修养,须得在世事中反复磨砺,在挫败中时时反省,方能渐渐养成。一旦养成,则胸中自有经纬,眼前自有明辨,虽不轻言,言则必中。
故而,那真正掷地有声的言语,往往出自长久的沉默之后。
发布于:河南省众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