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清晨5点30分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黔中大地尚未完全苏醒,开阳县楠木渡镇临江村的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楠木渡蔬菜种繁中心玻璃温室中,却已是一番火热景象。
自动天车在高空轨道上来回穿梭,一排排穴盘如同“绿色方阵”,正沿流水线缓缓送出车间——这里是省级茄果类蔬菜优质种苗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正值夏秋茬集约化出苗的关键时期。
番茄出苗、转运现场
智慧温室:“会呼吸”的遮阳网与8℃降温系统
贵州夏季高温高湿,普通玻璃温室易成“桑拿房”。而在这里,记者看到的却是一番科技场景:
12台风机与120平方米湿帘协同运行,将34℃的室外热风“转化”为26℃的湿润微风,均匀送至苗床;头顶,智能遮阳网根据光照自动开合,午间最高遮阳率达55%,有效防范“日灼病”。
展开剩余70%“我们通过手机远程调控,30秒内系统响应,将白天温度控制在30℃、夜间20℃,保持10℃温差,防徒长、防僵苗。”环境研究员李亚东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
根际“微生态”:有益菌免疫诱抗,苗壮根更稳
壮苗必先壮根。基地引入贵州大学研发的“PGPR根际微生物”技术,在育苗基质中添加假单胞菌与芽孢杆菌,配套激素调控,形成“菌—药—肥”一体化微生态体系。
实验显示,该技术使幼苗侧根数增加42%,根毛密度提高38%。现场随机取苗,可见根系盘结紧密、基质不散。“这样的苗耐运输、成活率高”,基地技术员信心十足。
“菌—药—肥”一体化喷施
日发10车,全年2000万株:“黔苗”出山,保障全国菜篮子
上午9点30分,10辆冷链运输车依次驶入装货月台。4800盘辣椒苗被自动装车,每盘128株,总计61万余株,将发往川、粤、桂等地。
“今天计划发车30辆、出苗100万株,”生产主管何真义表示,“今年夏秋茬计划共出苗2000万株,可定植2万亩蔬菜,目前基地已接订单3000万株,排产到10月中旬。”
种苗装车现场
政府科研企业:回答“怎样种地”的时代命题
“种子是芯片,种苗是第一车间,”贵州现代种业集团副总经理吴亨进表示,“我们正推动政府搭台、科研支撑、企业主体、农民受益的推广机制。”
目前,该基地已启动“茄果类蔬菜良种联合攻关”,力争3年内选育5-8个适应贵州生态的高品质新品种,将“贵州造”种苗推向粤港澳、长三角和成渝地区。
回望这座镶嵌于青山之间的“绿色工厂”,光伏顶板熠熠生辉、物流轨道延伸远方。从传统育苗到全国智慧农业优秀案例,这里依靠政策阳光、科技芯片与市场血液的三重协同,正书写一篇“把论文写在大地”的新农业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宛璐
编辑 徐然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配资门户的申请入口
发布于:贵州省众合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